年代纵视(上)
吾丁
本文将以年代为纵轴,以教育环
2024-10-21
最新修改时间:2024-10-21 16:52:42
年代纵视(上)
吾丁
本文将以年代为纵轴,以教育环境和社会大背景为横轴,对几个不同时代的人做一个对比。对比的中心是6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(笔者这一代人),和75年至80年前后出生的人,同时对其他时代的人亦有所涉猎。论述不周之处,请方家指正。
必须指出的是,对不同时代的人,无论是论述还是对比,笔者都没有一概而论的意图,不同时代的普遍性特征存在的同时,一定有某些不同于普遍性特征的特例,这些特例的存在,不应被视作本文论述的自我矛盾之处。
1.
对于我们60年代中期出生的这一代人来说,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,对我们而言,尤其是对于一般家庭的孩子来说,并没有深刻的印象,因为我们还是很小的孩子。万幸的是,我们没有因为文革而被耽误学业。我们的教育,如果一定要说受到文革的影响的话,也仅限于小学时代,上课也还算正常,只是多一些割草积肥拾麦穗之类学工学农的内容。小学毕业时文革结束,进入“拨乱反正”,我们的教育没有中断,而且赶上中学恢复六年制,进入初中,就赶上初中恢复三年制;进入高中,又赶上高中恢复三年制。然后参加高考。到我84年参加高考时,被文革打碎而遭废弃的大学教育,也已经恢复了7年,基本上重新进入正常的教育环境,而且教育质量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。
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说,文革结束以后,中国的知识界进入了一个“反思与批判”的高潮期,反思整个国家所遭受的灾难的原因,同时开始对执政党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。套用一句简单的说法,那是一个“端起碗吃肉,放下筷子骂娘”的时代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今天某些年轻人指责我们这一代人有“文革式的余毒”,这个指责是不正确的。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,文革时期我们还是小孩子,还不具备接受环境影响的能力;而当我们开始会思考的时候,恰恰赶上了一个“反思与批判”的全社会性的新思维大潮,所以我们所受到的影响,与其说是“文革式的思维”,毋宁说是“批判文革的思维”。
许多人用“垮掉的一代”“颓废的一代”“苦难的一代”等等名称来归纳不同时代的人,我们这一代人应该用一个什么名称呢?想来想去,我觉得,我们是“吃饱了撑的一代”。
文革期间国家经济停滞,执政党坦言“到了崩溃的边缘”,民众的生计之艰难可以想见。到我们的成长期,文革结束,进入80年代,日常生活的物质水准,有了明显的提高。那时候的中国,真是让人充满希望,我们高中时经常唱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》,我们真诚地为了祖国的明天歌唱,准备为祖国贡献青春。80年代初期,我们体会到从“吃不饱”到“吃饱了”的转变。
吃饱了以后,摸摸肚皮,觉得撑得慌,摸摸脑袋,开始思考一些比吃饭更高级的东西。吃饱了是前提,但是仅仅有前提并不能推导出结论,比如猪也会吃饱,但是猪没有结论,因为猪不会思考。我们思考的是民主政治,思考多党制,思考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。当然,那时我们年龄尚小,我们的老一代“吃饱了撑的”精神导师级的人物,列举不能详尽,比如刘宾雁,李泽厚,刘再复,严家祺,胡平,远志明等等,他们引导了我们“吃饱了撑的一代”的崛起。在我们还不具备完备的思考能力的时候,这些导师们已经在中国文化思想的大舞台上呼风唤雨,燃起灯盏,开辟道路。
我的大学时代是84年至88年。套用中共官方的话语,这四年是公认的“建国以来文化知识思想界环境最好的时期”。而且我们的老师还特意强调:不是最好的之一,而是最好的。
这时的中国,刚刚走出深渊,经济领域的“改革开放”取得了明显的成效,执政党也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“宽容”,又赶上赵紫阳胡耀邦两个比较开明的首领,成就了一个全社会性的开放性思维,反思式思维,以及批判性思维的文化思想环境。我们的大学时代,恰逢这个空前绝后的自由思想环境,实乃三生有幸。我们的大学校园里,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专题讲座(好像没有金融股票房地产之类的讲座),各种学生社团也非常活跃,各种思潮,学说,西方思想的介绍铺天盖地,对本民族历史的再思考,对民族文化缺点的批判,对于发达国家的羡慕和追赶世界水平的渴望,构成我们大学时代的最主要的内容。电视片《河殇》可算为那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巅峰之作。
这种全社会性的反思批判的倾向,蕴蓄到最后,首先爆发了86年的大规模学潮,那时候我们就明确地打出了“民主政治,言论自由,新闻自由”的主张。但是这场运动被平息,并导致开明领导人胡耀邦的黯然下台。
但是,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并没有停息,又进入了一个蕴蓄能量的时期。在下一次更大规模的民主运动来到之前,我在1988年大学毕业。我们这四年大学,是最开放最自由的思想开放期,而且没有遭到血腥镇压,可以说我们经历了四年宝贵的象牙塔岁月以后,全身而退。
1989年,枪声响起。中国的历史骤然转向,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。
2.
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比我小10几岁,大概在1975年到1980年前后出生的那一代人。
仅仅出于论述的方便,我也给他们一个名称,姑且成为“枪后族”,枪指的是89年的枪声。我界定年代的思维模式是一贯的:不以出生时间,而已开始接受外界影响的时间来界定。在我们经历中国最好的思想环境时,他们还是小孩子,还不具备接受外部影响的能力。等到他们可以接受外界影响时,就是开枪以后紧急转向的中国了。
我们这一代人,和枪后族之间的关系,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?
我们与他们,仅仅是出生年代不同而已,没有直接的关系。但是,如果把我们的关系扩展到各自的父母那一代,就有了直接的关联。
我的父亲是教师,枪后族的父母亲是我父亲的学生辈。当年,我父亲是在台上低头认罪的人,枪后族的父母亲是在台下挥舞着拳头高呼打倒,甚至冲上台来殴打老师的那些人。
也就是说,枪后族的父辈和我的父辈的关系是:批判与被批判,殴打与挨打,打倒与被打倒的关系。
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表述我的父辈和枪后族的父辈的关系。时至今日,当年批判与被批判的双方,孰是孰非,相信已经由历史给出了公断。
枪后族的父母亲们,在应该接受教育的年龄,教育停顿了。他们不再上学,还被赶到了农村。对于他们那一代人的辛酸描述是:出生就挨饿,上学就停课,毕业就下乡,回城没工作。时至今日,下岗大潮的首当其冲者,也以那一代人为主体。
那一代人,很复杂。难以一概而论。首先,他们年幼时,中国还有一些残存的传统文化的底子,从国外传入的,包括苏俄的作品,也还有一些比较美好的东西。他们小时候受过这些东西的熏陶,从这角度来看,他们的性格中还有单纯的一面。但是,这种单纯的环境,到了文革,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。文革开始后,这一代人中的许多人,成为穷凶极恶的破坏者,在破坏“旧世界”的同时,他们自身也成为可怜的受害者。
其恶果就是:整整一代人没有接受教育。到今天,中国还在为这个“迷失的环节”不断地付出巨大的代价。
高考恢复伊始的几届大学生,很多都是20大几30岁左右的人,而且他们基本没有扎实的中学教育基础,大多数是从插队的农村“考”进大学的,其“考试”的水准,可想而知。当然,如上所述,那一代人中,有某些天资很好,又一直坚持学习的人,虽然黄金岁月也被耽误了,但是一旦有机会,他们仍然会成为很出色的人才。我认识一位本校中文系的77级的学兄,就属于天资很好又肯钻研的人,令我敬佩。
但是,这种特例不能掩盖一个普遍性的时代特征,那就是:枪后族的父母亲,成长在一个没有教育的年代。
转发 0
评论 0
赞 0